今年春耕科技范儿满满,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引领新时代
2025年春耕期间,全国各地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丰收。以下是今年春耕科技范儿满满的几大亮点:
1. 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
各地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包括冬春农民大培训、示范基地观摩培训等,计划举办超过1000场次的培训,培训生产经营主体超过50万人次,确保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到位。
2. 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地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咸宁市在“科技闹春耕”活动中展示了蔬菜移栽人机比赛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
3.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湛江市在春耕生产现场会上展示了无人机撒播、精量穴直播、机械化插秧等现代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粮食单产的历史新高。
4. 智能农业设备的普及:
智能农机装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例如,多光谱无人机精准巡田、智能灌排系统、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等,这些设备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透明度。
5. 农业科技攻关计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25年实施了全面的农业科技攻关行动,重点研发高油高产大豆、抗虫耐逆高产高蛋白玉米、优质高产水稻等作物,以提升粮油作物的单产和质量。
6.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
各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并推动农业信息化。例如,黑龙江省发布了备春耕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强调使用先进农机装备和高产高效农机化技术模式。
7. 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各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技专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青岛市通过科技下乡活动,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助力春耕生产。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亲爱的读者们,今年春耕可是大有看头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也迎来了它的“科技范儿”时代。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野,感受一下这股科技春风吧!
无人机巡田,田间科技范儿十足

还记得小时候,春耕时节,农民伯伯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场景吗?如今,无人机成了田间的新宠儿。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申家嘴村,一台多光谱测绘无人机正在空中盘旋,它就像一位“空中医生”,为麦田进行“体检”。无人机上的测绘摄像机实时捕捉地面1400多亩麦田的每一寸土地,航测结果一目了然。红色区域代表苗情较旺,绿色区域则表明苗情不佳。有了这些数据,农民伯伯们可以精准施肥,让麦田长得更好。
5G智慧农业,精准施肥不再是难题

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助力当地专业合作社搭建起了5G智慧农业平台。依托5G北斗精准定位,无人机测绘数据会实时上传至智慧农田平台。平台将清晰呈现麦田的苗情分布、长势差异等数据,经AI分析后自动生成精准施肥建议。随后,与平台连接的植保无人机将根据建议对麦田进行差异化施肥。这样的智慧农业,让农民伯伯们告别了“凭经验”的时代,实现了精准施肥。
无人驾驶播种机,播种效率翻倍

在四川自贡,中粮糖业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在田间忙碌。它以每180秒8800株的速度,将甜菜种子播撒田中,大幅提高了播种效率。而在广东肇庆,南方电网对长沙湾供港蔬菜基地相关线路开展机巡,及时对智能微网储能系统进行运维消缺,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春耕用电。这些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无人机,让春耕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智慧农业,让春耕更轻松
在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通过卫星遥感系统分析农作物长势,精准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在河北省遵化市东新庄镇,农机合作社的驾驶员在调试旋耕机无人驾驶控制数据。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湖智慧农业园数字化工厂,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光、水、气、肥。在浙江省东阳市皇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全自动智能水稻育秧生产线在制作秧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天亮合作社,采用桁架式灌溉机进行节水喷溉,促进冬小麦返青。在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崔楼村,装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自走式植保机在麦田内进行喷药作业。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大杨村,农民通过操作安装在手机上的现代农业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管护蔬菜大棚。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农科所,工作人员在怀药组织培养中心整理怀药脱毒苗。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农技员利用智能灌溉系统进行辣椒苗喷淋作业。在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农民驾驶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这些智慧农业技术,让春耕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科技赋能,春耕春管尽显科技范儿
在南和区阎里村的一块麦田里,郭新宇在手机上操作几下,田垄边的一台水肥一体化喷灌机便开始自主作业,将水均匀地洒向麦苗。借助新技术,这400亩地一星期就能浇完。在南和区河郭镇左村,农民操作无人机为小麦喷洒农药。在任泽区永三村,村民赵孟辉的农田边,安装着一个智慧大脑”——四情”智能监测站。监测站设备占地约5平方米,有气象监测、捕捉虫情设备,地下半米的地方有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的探头。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智能监测站就像给农田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会将监测到的各项数据传送至平台。赵孟辉说,自己通过手机就能查看数据,并根据数据调整生产措施,监测站让我们农户从“靠天吃饭”逐步转向“知天而作”。
满载种薯的农机隆隆作响却不见人驾驶,农机驶过的地方,是垄好地、播好种、覆好膜的马铃薯地,规整有序。今年,在南和区三思镇东明合作社的马铃薯地里,智能化无人播种机格外亮眼,它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和信号基站定位,能够按照设定的参数自动作业、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