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创新沃土与生活便利双向奔赴 让创业者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明星潜规则之皇梦九重笔趣阁
2025年,西青区人社部门提出强化倍增效应,在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上下工夫,打造政策、资源、培训、实训、孵化、服务“六位一体”创业支持模式,优化创业生态。
在不断充实创业资源库、项目库、导师库,整合、提升创业课程,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新增市级高品质创业孵化基地,为初创企业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流程服务支撑的同时,还在着力做好西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下半篇文章”。比如用足用好扶持政策,综合运用会展招商、活动招商、市场化招商等方式开展招商对接,组织开展重点企业撮合对接座谈会、引才招聘会等活动,高标准建立西青区“就业驿站”,提供优质、暖心“家门口”就业服务,大力吸引各类人才来西青创业就业。
今年,西青区驻京科创中心成为汇聚在京优质招商资源根据地,推进科创项目“北京孵化、西青转化”。对此,天津市南站科技商务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立文表示:“驻京科创中心实现了双向赋能,不仅能为有意向去西青发展的北京企业提供前期的办公过渡,还可以成为西青企业与北京当地资源交流的前沿阵地和据点,实现天津与北京人才间的交流和互动。”
目前,通过天开西青园、南站科技商务区等载体,已吸引新能源电池、生命健康等领域509个优质项目落地,注册资金超85亿元;依托“青锐”人才计划、“金种子”工程等政策,累计引进“双一流”硕博人才189人,兑现资助资金超6000万元;与丰台区共建的驻京科创中心,已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脑科学等领域10余个北京项目实现“孵化-转化”闭环,吸引3亿元产业基金落地。未来,西青区将深化“人才强区十五条”政策,拓展“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博士后创新联合体”等平台,预计到今年年底实现领军人才项目突破200个,新质生产力企业集群规模增长40%,让“创享西青”品牌成为全国人才集聚的标杆。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西青区正以“政策+平台+生态”的全链条布局,加速成为京津冀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磁场”。
对于在数字模型行业打拼多年的张家喜和刚刚进军大数据领域的李忠嶺来说,天津南站片区,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里有30分钟的通勤自由,有低密度的宜居社区,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机遇,更有蓬勃生长的产业生态。他们的故事,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创新要素与城市功能深读耦合的生动实践政策扶持、产业集聚、生活便利,共同构筑了创业者扎根的沃土。在这里,创业者的梦想与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创业者选择来此落户,在南站片区开花结果,在这里亲手绘制实现梦想的未来图景。
37岁的模道(天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家喜,亲历了北京与天津两地的创业环境差异。2019年,他带着团队从北京返回天津,最初选址津南区海教园,却因员工通勤难题萌生搬迁念头。“津南区有很多科技企业,但我的员工多来自西青区理工大学一带,通勤稍有不便,尤其是学校过来的实习生往返成本高,自2022年开始,我就着手物色公司新地址了。”张家喜坦言。
经过一番比较和综合考量,转战西青区南站片区后,之前的通勤问题迎刃而解。公司所在的海泰信息广场紧邻地铁站,员工通勤半径大幅缩短。家住北辰区的刘浩离公司最远,他每天乘坐地铁换乘一次,20多分钟就能到达公司,在外环线附近租房的武云飞乘地铁上班仅需坐两站,河北籍员工李刚在碧水家园小区与朋友合租了一套两居室,通过“骑行+公交”交替的方式实现低碳通勤。而这次公司迁址不仅仅让大家的通勤问题得到了解决,更让公司的直接成本得到了减少。张家喜算了一笔账:“之前我在北京办公司,300平方米的办公室月租要数万元,回到天津租金下降了许多,最后搬来这里价格最优惠,每月仅需1万多元,租房成本较北京直降近60%。”
南站片区的便利不仅体现在通勤上。张家喜打开办公室的窗户放眼望去,公司楼下即是人社局开设的“就业驿站”,实习生招聘、社保办理等事务,下楼就能“一站式”解决;步行5分钟可达餐饮区,快餐、便利店满足多元需求;300米外的行政许可大厅提供税务、工商等“零距离”服务,上个月张家喜的公司发票额度紧张,到行政许可大厅税务窗口一咨询,仅用10多分钟便完成了发票额度提升。
这里的居住配套同样贴心,周边还迁房租金低廉,合租单间月均千元;碧水家园、碧海家园等社区与园区形成“职住平衡”,员工小李感慨:“我租住的公寓配套完善,家门口就有菜市场和超市,买菜购物都很方便,下班步行10分钟到公寓,周末和朋友骑车去杉杉奥莱逛街,生活半径完美覆盖。”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模道科技公司享受到了南站片区独有的“政策包”红利。园区“创通券”政策为企业减免中介服务费,助力快速通过高新企业认证,为企业节省了数万元的咨询费用。由于园区科创企业云集,科技型企业之间的联动互通也推动了发展中的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合作的机遇,实现技术共享与人才互通,园区的各项服务加速项目落地,让企业安心扎根。
今年年初,因为公司里有员工离职,当时公司接了一单生意比较急,张家喜正发愁短时间不能找到合适的应聘者。没想到,楼下的天开华苑园就业驿站主动询问他有没有用人需求,在了解了公司的用人要求后,提前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和匹配,很快就帮公司招来了新员工。通过面试沟通,随即签订劳动合同,这名员工现在已经入职快半年了,工作状态非常好。更令张家喜称道的是,驿站提供全周期服务,后续还进行了用人情况回访。“就业驿站真正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人力资源的无缝对接,省去了我们好多时间,在这里做事业确实很省心。”张家喜说。
张家喜的公司主要是做三维建模与数字设计,业务横跨游戏影视、VR及家居数字化领域。例如,与知名游戏公司合作开发重制版网络游戏、打造线上家装模型库,甚至与国家电网共建线上电力博物馆。
随着津雄、津沧城际铁路规划落地,南站片区成为京津冀“30分钟通勤圈”的核心节点。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杉杉奥特莱斯等配套的投用,进一步强化了片区的融合优势。张家喜对未来充满信心:“目前,我们的业务辐射全国,和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密切合作,南站片区的规划不论是从交通还是对创业者的政策上,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也将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用科技赋能更多场景,让更多人才在这里找到家的归属感。”
2023年7月,李忠嶺结束了两年的地铁工作,虽然之前他从事轨道交通行业,但内心对大数据充满热情上学期间自学编程的经历,让他对算法有着天然好奇,转行大数据行业也是基于自己的兴趣。
一开始,李忠嶺经常帮朋友修理电脑,闲时也会鼓捣一些小程序,后来,和几个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研究出了一个小工具,正巧一家房产中介公司计划拓展房产领域的视频数据展示业务,李忠嶺尝试着用先前开发小工具的思路,以及对技术的敏锐嗅觉,发现这个业务自己也可以完成。于是,李忠嶺主动接下这个项目,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西青区金翎雁孵化基地创立了九重乐娱数字科技工作室。
创业初期,团队租下300平方米办公区中的几个工位,开放式空间里堆满电脑。每天早晨8时30分,李忠嶺抵达公司开启一天的工作。他们现在的核心业务就是将线下拍摄的小区环境视频自动剪辑、标注关键信息,生成可供客户线度全景看房模式。这一方案直击传统房产中介的痛点:过去的房产经纪人带客户看房一天只能看三五个小区,而有了线上浏览小区环境的功能,客户通过电脑甚至是手机,几分钟就能浏览数十套房源,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也大大节省了房产中介与客户的沟通时间。
项目的难点远超想象。首个挑战来自方言数据的处理。在为南方一家企业做语音识别工具时,由于对方提供的都是粤语样本,传统语音识别软件准确率不足60%,要将这些语音准确识别出来,形成文字,这项工作有些挑战,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灌入、标注、识别,工作量可想而知。李忠嶺带领团队连续奋战近一周的时间,采集了上千小时方言样本,手动标注音素特征,最终训练出适配多语种的混合识别模型。回忆起那段日子,他仍记忆犹新:“一次,在调试方言转换系统时,系统反复将一个词识别错误,我们反复检查发现是声调混淆问题,直到凌晨3点终于找到方案,成功突破了一个技术瓶颈。虽然那段日子很辛苦,但大家寻找解决方案的劲头很足,毕竟公司是我们共同的心血,大家都很努力,创业的氛围很好。”
选择将工作室设在华苑地铁站旁的孵化基地,是李忠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里交通便利适合通勤外出,办公区宽敞明亮,租金不以面积计算,还能单独只租所需的工位,10个工位月租金仅3000元左右,“煤水电全包”的计租形式就是专门为他们这样的初创团队量身订制的,节省下来的资金能让他们投入到项目的开发上。
30分钟通勤圈覆盖滨海新区与北京,南站站房日均发送旅客1.5万人次的流量带来丰富的人才资源。李忠嶺的团队已吸纳多名来自外地的人才,他们正是被这里的低生活成本与产业协同效应吸引而来。傍晚时分,办公区常弥漫着咖啡香气,大家围坐在公共休息区讨论技术方案,氛围十分轻松。
随着公司业务的增长,李忠嶺的爱人也辞去原来的工作,与他一起共同创业,有了爱人的支持,让他更充满了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