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官网《医学教育动态》(总第23期)
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卫生健康人才的重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助力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支持相关政策制定以及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我们编辑发布《医学教育动态》。
本动态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编制,秉持“国际视野、前沿追踪、创新探索、宏微相济”原则,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积累与优势,结合医学院校的实践经验,聚焦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学院校等公开发布的最新政策、重要活动、改革实践、国际经验等内容进行汇编,汇聚国内外医学教育最新资讯,以供参考。
6月19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南宁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动促就业工作再加力。
怀进鹏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确保就业稳定。当前是就业工作关键冲刺期,要准确把握形势,解决困难问题,将政策举措转化为就业岗位。具体措施包括:推出扩大市场化社会化岗位增量政策,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岗位;加大政策性岗位扩岗力度,支持国企稳岗扩岗,推动事业单位招录挖潜扩容;推动人岗匹配对接,帮助基础薄弱高校举办招聘会,形成常态化协同促就业机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能力提升,发挥“宏志助航计划”项目作用;守住就业安全底线,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同时,要科学研判人才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学科专业调整设置机制,强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安徽第二医学院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由安徽省领导和管理。学校需加强党的建设,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批设置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4个普通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3000人。
教育部希望安徽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围绕医药、卫生和健康服务等事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6月4日,202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工作会议在内蒙古召开。会议总结了2024年以来疾控领域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工作进展成效,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国家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近年来全国疾控系统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生物安全防线更加牢固,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完善,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疾控领域科技、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会议要求,各级疾控部门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疾控体系改革主动纳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锚定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目标,科学谋划“十五五”工作目标和思路举措。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疾控领域科技支撑;要坚持强基固本,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要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公共卫生国际合作取得务实成效;要坚持底线思维,严抓实验室生物安全,为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疾控中心负责,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等部门有关负责,中国疾控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参加会议。
2025年6月13至16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卫生与健康分论坛在厦门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向海峡两岸医药卫生界代表分享大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最新情况,介绍落实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卫生健康领域具体举措。他希望两岸医药卫生界继续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的卫生健康系统对台十大亲情行动,为维护全体中华儿女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奋斗。
卫生与健康分论坛是海峡论坛主题交流活动之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本届分论坛以“创新领航、科技推动、共促共融、共筑健康”为主题,设立了12个分会场,两岸专家围绕医院管理、智慧医疗、精神卫生等议题展开交流,1000余名代表参会,包括台湾代表近300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康复大学战略合作框架签约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副院长郑俊克,康复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党委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姜宏、副校长毕建国等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董尔丹指出,康复大学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落实协议中的各项举措,进一步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康复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康复医学人才贡献力量。范先群表示,此次签约将为双方提供一个宝贵的合作平台,共同探索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一体化的新模式,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交大医学院期待与康复大学携手,共同培养更多具备全面医学素养的专业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5月25日,西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并与绵阳四〇四医院签订共建协议,标志着双方在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领域迈入战略合作新阶段。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俊辉表示,医学院将依托校院双方优势资源,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学校将探索以 “核医学 +” 为核心,医、工、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模式,为区域医疗健康事业注入新动能。
绵阳四〇四医院党委书记周云表示,共建医学院是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战略选择,医院将强化教学能力,完善临床教学体系,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依托大学科研平台联合攻关临床难题,促进医学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同期,核医学与生物医药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学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核医学、生物医学、生物医药与认知神经学等前沿领域展开学术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典型案例,并就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及 “医工”“医理”“双心医学” 发展进行专题探讨,为推动核医学与生物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西部医学教育与科研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6月19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正式发布了2026 QS世界大学排名。本次排名共收录了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连续第14年位居榜首。
中国共有11所高校入围QS前100,分别是: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列第14名,为中国内地大学第一名;清华大学列第17名,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位居中国内地大学第二名。此外,中国内地高校进入全球TOP200的高校还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和武汉大学。其中提升最大的是南京大学,其排名从全球第145位跃升至103位。
大约45%的中国(内地)大学相较去年排名有所提升,延续了近年来中国高校在国际排名中不断攀升的总体趋势。这一成绩不仅展示了中国高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也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6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ShanghaiRanking)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涵盖 836个专业、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共有1110所高校的30930个专业点上榜。排名结果显示,北京大学以94个A+专业荣登全国榜首,清华大学以56个A+专业位居全国第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以49个A+专业名列全国第三。
此次排名共有59所医药大学上榜,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位列医药类大学前五;广州医科大学在此次排名中位列第八,首次跻身前十;温州医科大学从去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9位,中国药科大学也从去年的第13位升至第10位。在临床医学专业排名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五。此次排名还特别关注了“特色专业”,如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等民族医学专业,为这些具有特殊社会需求的专业提供了展示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内涵。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对1200多所高校的6万多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动态监测式评价,旨在为学生和家长选择本科专业提供客观参考,也为高校的本科专业建设与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报告显示,2025年共有1072所中国内地大学入选大学第三方指数计算范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前三。在第三方综合指数排名TOP100的大学中,华东地区入选大学数量最多,达39所;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并列第二,各有21所。从省份来看,北京、江苏、广东入选的大学数量位居前3强,分别有18所、17所、9所。
在医科类大学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的综合指数得分位列前100名。
该排名自2017年开始发布,今年已是第9年。今年的评价数据进一步完善,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为依据,评价对象从2017年的856所普通本科院校扩大至2025年的1072所,涵盖855所公办院校、209所民办院校和8所合作办学院校。该排名反映了内地大学被内地主要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的总体情况,通过第三方指数的得分情况,以期反映出大学获得的第三方评价的总体信息和状态,减少单一评价信息的偏倚,对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与质量进行更为合理的第三方评价的综合比较和分析。
6月20日,国家疾控局举办人工智能专题讲座,邀请局“人工智能 ”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戴琼海院士作专题报告。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主持。
戴琼海院士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分析总结了未来发展趋势和规律,并就未来人工智能在疾控领域的应用发展提出新的思考,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构建更加精准、高效与可持续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供了全新动力。
沈洪兵强调,人工智能是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协同创新,以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准锚定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疫情趋势研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核心方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疾控领域应用发展,全面推动“数智疾控”建设。
国家疾控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全体干部,直属和联系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等在主会场参加学习,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负责及有关人员在分会场参加学习。
NEJM创刊于1812年,是全球连续出版时间最久、阅读和引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
WHO强调,扩大助产照护模式是改善全球母婴健康的最有效策略之一,能提升质量、充分利用资源且适用于所有国家。全球仍有数百万妇女分娩时身边无熟练卫生工作者,自2016年以来,降低母婴死亡率的进展基本停滞。普及熟练助产士服务可预防超60%的母婴死亡,到2035年有望每年挽救430万人生命。助产照护模式强调知情选择以及沟通和非侵入性技术,旨在赋权产妇,减少侵入性操作可能性,也是对分娩过度医疗化担忧的重要回应。国际助产士联合会称,助产照护模式不仅是明智的解决方案,更是必需品,提供以人为核心、循证的护理方式,尊重分娩生理过程,恢复产科护理的尊严和自主性,确保全球妇女和新生儿的安全。
该计划旨在从两家医疗凯霍加县卫生保健机构合作组织系统的资深临床护士中招募并培训兼职教师,参与者将于2025年夏季起参加密集的“临床教师训练营”,为承担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做好准备。此举旨在增加合格临床教师数量,从而减少护理专业学生等待名单、提升院校招生容量、扩大临床实习机会并分担现有教师负担,最终解决阻碍护理队伍扩大的关键瓶颈。该合作项目是区域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人力发展伙伴共同制定长期可持续解决方案的范例。
美国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教育委员会(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ECFMG)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加拿大医学院教育项目将由加拿大医学院认证委员会(CACMS)全权负责认证,原由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进行的认证将不再适用。
由于LCME认证原为申请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和进入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GME)认证的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的前提条件,上述变化意味着,自2025年7月1日起拟参加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加拿大医学院毕业生将被视为国际医学毕业生(IMG)。为了让这些毕业生进入经ACGME认证的住院医师培训项目,ACGME将要求他们要么获得ECFMG认证,要么持有ACGME认证项目所在的美国许可管辖区的完整和无限制的行医执照。详细申请流程及相关信息已在ECFMG官网公布,申请者可通过ECFMG官网“认证”栏目了解申请事宜。
ECFMG成立于1956年,由美国医学协会等六大权威机构共同组成,主要功能是评估国际医学毕业生是否有能力进入ACGME认证的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涵盖医学院资质审核、USMLE Step 1和Step 2 CK等考试要求,以及对教育证书的原始验证。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其他11所研究型高校,以及美国大学协会(AAU)、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ACE)和美国公立与赠地大学协会(APLU),于6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联合提起诉讼,试图阻止美国国防部对科研资助中的间接费用进行重大削减。
此前,美国国防部宣布将所有研究资助项目间接费用报销上限设为15%,预计每年节省9亿美元。类似做法也已由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行。对此,法院已作出临时限制令,禁止国防部执行该政策。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近300项国防部在研项目,总额约3.75亿美元,涉及多个领域。若政策生效,学校每年损失约2000万美元。该校财务与行政执行副校长劳伦特·海勒强调,削减间接费用会损害科研生态系统,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增长和医学进步。美国大学协会称,该政策会干扰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危及国家安全等。
自2024年底以来,美联邦政府已终止或取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超8亿美元科研项目,2025年1月以来,有90项研究资助遭终止,造成超5000万美元科研资金流失。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发布关于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通知,开展“2025年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课题申报工作,涵盖智能患者服务等六个主题,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10日,立项课题将获经费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